《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》(2013年实施)
根据车辆类型设定强制报废年限:
小/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:取消年限限制(行驶60万公里引导报废)
出租车:8年
中型客运车:10年
危险品运输车:10年
新增排放标准淘汰机制: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重点区域提前淘汰
《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》(2019年修订)
取消总量控制,实行"先照后证"制度
要求拆解企业安装全程电子监控系统
五大总成(发动机等)允许再制造利用
《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》(2018年)
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
要求建立溯源管理平台(已接入企业超1万家)
2023年实际回收量达41.5万吨(同比增长32%)
关键技术标准
GB/T 34015-2017《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》
GB/T 33598-2017《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》
2023年新发布梯次利用要求(电池容量≥80%可优先梯次利用)
安全标准
GB 18384-2020《电动汽车安全要求》(强制标准)
GB 38031-2020《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
新增热扩散报警时间要求(≥5分钟预警)
技术性能标准
续航测试标准:CLTC工况取代NEDC(更符合中国路况)
能耗要求: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电耗降至12kWh/100km
快充标准:支持800V高压平台(10%-80%充电≤15分钟)
回收利用标准
整车可回收利用率≥85%(2025年目标)
动力电池再生利用金属回收率要求:
镍钴锰≥98%
锂≥85%
报废车回收量:2023年达399.5万辆(同比增长32.9%),回收率约4%(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)
电池回收网络:
建成1.4万个回收服务网点
形成"京津冀"、"长三角"等区域化回收体系
碳足迹管理:
2024年试点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
要求披露动力电池生产阶段的碳排放数据
国际接轨:
参与制定UNECE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
推动动力电池回收ISO国际标准制定
现存问题:
非正规回收渠道占比仍超30%
动力电池检测评估技术尚不成熟
再生材料市场应用渠道有待拓宽
政策方向:
2025年前建立完整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
推进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
研究制定车用材料再生利用认证制度
技术前沿:
智能拆解机器人研发(精度达0.1mm)
锂离子电池干法回收技术(降低能耗30%以上)
区块链技术在回收溯源中的应用
联系电话:
邮箱:771981370@qq.com
地址: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埭头镇大华路51号